淞航号“淞航号”实习船于民国4年(1915年)开建,民国58月建成,船料用柚木,长56呎,阔126寸,深6呎,总吨数32吨,机械用石油发动机26匹马力,全船造价10200元。民国510学校制订“淞航号”实习船实习规则并首航。次年1月起即投入海上实习。当年有渔捞科首届毕业生11上该实习船赴江苏、浙江、山东等省进行渔业调查,渔捞科三年级学生赴衢山、泗礁一带实习,民国610月下旬,“淞航号”船务员张景葆等率渔捞科三年级学生上“淞航号”赴日本山口县、岛根县进行历时1个月的渔业调查。由此,每年渔捞科三年级学生按计划上“淞航号”赴江浙鲁沿海从事渔场调查、捕捞实习及新渔法的试验等。船长先后是曾广伦、杨树恒。民国21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日战争中,被日本侵华军炸毁。

海丰号“海丰号”实习船造于民国811月,民国94月乃。船料用柚木与花旗松,长46呎,阔10呎,深4呎,总吨数12吨,机械用柴油发动机,功率14.2千瓦(20马力),航速7.5节,全船造价4800多元,配备有航测仪器、海图、信号旗等。可供学生渔捞、航海实习。民国96月,渔捞科二年级学生上“海丰号”从事航海实习。8月,将“淞航号”与“海丰号”改为对拖作业。该船与“淞航号”实习船一起,负责渔捞科学生海上实习。船长先后是张景葆、张柱尊。民国21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日战争中,被日本侵华军炸毁。

集美2为确保渔捞科学生海上实习,学校于民国24从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购买 “集美2号”蒸汽拖网渔船作实习船,280总吨,负责江浙鲁沿海渔场调查、捕捞实习及新渔法的试验等。民国26“八一三”淞沪抗日战争中,学校校舍和设备,连同“集美2号”全部毁于日本侵华军炮火

海宁号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于民国366月在上海复兴岛原渔业善后物资管理处训练所复校,该训练所所属的“海宁号”渔船同时拨给学校作为实习船,不久即报废。

华鲣号与华鲔号华东水产管理局于195110月将200总吨、110千瓦(150匹马力)的“华鲣号”和“华鲔号”两艘木质对拖渔船调拨给学校为实习船。“华鲔号”因船龄过长随即报废,仅“华鲣号”供学生作靠离码头和长江口航行实习。于1952年底报废。

水产号华东水产管理局于19531月将270总吨、294千瓦(400匹马力)的钢质蒸汽机舷拖渔船调拨给学校为实习船(该船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所建,二次世界大战时曾沉没,经打捞修复),定名为“水产号”。每年根据教学计划,安排海洋捕捞专业学生航海和捕捞实习。船长高锡臣。1955年“水产号”大修时,曾学习挪威拖围兼捕作业方式,将舷拖作业改成舷侧围网作业。1956届海洋捕捞专业和航海专业三年级2个班的学生由专业教师带领,乘该船前往烟台、威海、海洋岛等渔场试捕鲐鱼。探鱼和舷侧围网作业技术都取得成功。后因渔获物销售困难、成本高、操作复杂等原因,试捕返沪后,舷侧围网作业装置全部拆除。195912月,由于“水产号”实习船是舷拖渔船,不适合做实习船,而转让给福建省有关部门。

奋发号与图强号水产部于1959年拨专款新建两艘160总吨、184千瓦(250马力)尾拖型对拖作业实习船,定名为“奋发号”和“图强号”。主要为学生进行航海、捕捞和资源调查等实习。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,所捕捞的渔获物供应上海30多所高校,解决约10万名师生的吃鱼问题。此外,该两艘渔船承担新型拖网网具、椭圆形翼栅网板的科研试捕工作,上海郊区渔场指挥部的冬季带鱼汛调查和渔情预报等社会服务工作。船长先后是胡阿绥、陈新法、丁维明。1972年,“奋发号”和“图强号”因船龄到期而报废。

海育1号与海育2“海育1号”、“海育2号”原名“水院1号”、“水院2号”,是农林部于19765月再次拨专款,由大连渔轮厂制造的两艘分别为236总吨、441千瓦(600匹马力)对拖作业实习船。因当时学校已迁厦门,两船出厂后停靠福州马尾港,委托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代管,船名改为“闽渔451号”和“闽渔452号”。学生实习时,赴福州马尾港上船。19795月,在上海复校后,“闽渔451号”和“闽渔452号”实习渔船驶回上海。曾易名为“沪水院1号”、“沪水院2号”,最后确定为“海育1号”、“海育2号”。两船的船长先后是丁维明、陈新法、卢道友、唐根富、吕长富、戚根定等。19811984年,“海育1号”和“海育2号”还每年定期承担东海区渔政局的东海区带鱼幼鱼保护区调查项目,为建立保护区提供依据。19855月曾出访日本熊本县立水产高等学校和下关水产大学校。1994年,“海育1号”和“海育2号”报废。

浦苓号19855月,日本熊本县知事通过中国驻日使馆将熊本县立水产高等学校的“熊本丸Ⅱ世”无偿地赠予学校,易名为“浦苓号”,以表示两地两校友谊。“浦苓号”由日本建造于19732月,总长41.32米,船宽7.70米,型深3.70米,364总吨,956千瓦(1300马力),续航力30天,船速11节,装有卫星导航、冷冻设备和自动鱿鱼钓机等,可从事流刺网和鱿鱼钓作业。船长先后是陈新法、周惠平、吕长富。“浦苓号”在每年安排学生进行航海、捕捞、海洋资源调查等实习的同时,于1989-1996年与中国水产总公司合作,对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资源、西北太平洋巴特鱿鱼资源开展调查与探捕,并带领辽宁至浙江的多家海洋渔业公司创立远洋光诱鱿钓渔业。1998年“浦苓号”因船龄过长而报废。

中水9203号和中水9309学校于1992年与中国水产总公司合作,通过上海市高教局、财政局支持的科技产业贴息贷款项目,借用两期贷款共计人民币650万元,再利用“海育1号”和“海育2号”实习渔船的残值,先后新建两艘远洋拖网渔船“中水9203号”、“中水9309号”,均为495总吨,主机功率为736千瓦(1000马力)。造船差额和出航费用由中国水产总公司垫付。该两艘渔船先后在1993年驶往西非,在中国水产总公司统一安排下投入远洋渔业捕捞生产的同时,并为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提供远洋渔业实习,成为学校实施产学研结合,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。除还贷外,学校获得经济效益近150万美元。

淡水渔业实习船1985年在新安江水库(千岛湖)建造双体实习船一艘,造价3万元,甲板面积20×9米,设有实验室、寝室、食堂,供一个班级学生进行内陆水域资源调查、增养殖和淡水捕捞实习。实习期间师生学习、生活都在船上。该船无动力装置,挂拖在水库捕捞队移动。1995年后报废。